( miho meseum 一座與自然共依存的美術館 )
(零) 致歉文 (掩面
在此,我要深深致歉於小蔡。
現在拍的照片勉強能看;以前拍的照片完全不能看。
這麼美好的麻豆任我取才,但手法粗糙拙劣的鄙人,只留下滿目瘡痍在硬碟中。
在此,我也要奉勸諸君。
照片拍好需速整理;切莫蹉跎,徒留惆悵。
(惆悵的點來自於對自我技法羞慚,但當時可能還會沾沾自喜來著;可謂是一張照片,兩種心情哪~)
(一) 寫在 miho 美術館之前
可能從小的環境養成吧!天黑了就得回家,鐵一般的紀律,質能守恆一樣的定理。
所以,對於外界的認知,通常來自於蓋滿棟棟黃金屋的書本裡。
電影院的初體驗在高中;音樂會的第一次已經跨到雙十年華。如此這般,在在曝露出鄙人的粗俗無術。
即使之後北移數年載,也因汲營於溫飽之間與垃圾書裏頭。
始終沒有張開眼睛好好把世界望一望。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;但還好,上天總會給予每個子民不同的契機。
我去了泰國。我走了日本。我也努力想把台灣踏一踏。
青春也不那麼難尋,沒有什麼牽掛是真能絆住自己的腳步的。
小蔡對於這趟旅程的要求不多,miho美術館便是她少少的願望之一。
起初我的計畫是不到京都的;但估了下miho美術館的任何資訊時,假文青如我心動難抑,
馬上告訴小蔡,我要我們在一起。
miho美術館來自於貝聿銘建築師。貝聿銘建築師受到日本神慈秀明會的創辦人小山秀美子極力邀約,決定在滋賀縣留下一座屬於貝氏風格的作品。比較值得一提的是,貝聿銘在建造之時,為了保存原有山林之美,係將每株樹一一編號後,待建築完成後,按原位置放回。
此外,miho美術館也僅露出地表20%,其餘深藏入地底;故而觀者所見皆是綠意簇簇,樹影疊疊。
嗯,這是我印象中較深刻的miho美術館其偉大之處,其餘資料還請連結以下網址,或者詳看miho美術館的簡介。
肯定會收穫多多的;那鄙人就不多班門弄斧惹。>///< (其實是再多也就沒有什麼能賣弄了)
miho美術館
http://miho.or.jp/chinese/index.htm
交通方式:
JR:京都站→滋賀縣石山站 (須注意班次;班次不多)
帝產巴士:石山站→miho美術館
(二) miho美術館......的餐廳 >///<
放這張照片,用意為何?喔這就厲害了,用意就是一種未知,鄙人就算可以解傅立葉函數但也無法得知的未知。
或者是因為這苔蘚之花太像米飯,所以是勾引我們入餐廳的陷阱?
不管如何,我們認識miho的第一步,就是先往餐廳朝聖。不得不說,把餐廳擺在入口處真是太邪惡,
一種讓人絕對跌入深淵的邪惡。
瞧!當我們正要走向接駁車的時候,左側大片落地窗裏頭就是明亮清爽的和風餐廳──
而當時刻值艷陽高曬的夏日正午!
餐廳的存在,猶如沙漠綠洲、宇宙地球,總總一切都是要述說我們已經被強力吸黏住無法逃離。
本以為美術館附設餐廳應該消費會挺高昂的,背包客如我二人應該只能點些飲料等儔。
但翻開菜單,心就安了一半,擇選範圍馬上跳到定食,決議把午餐也給解決。
我點了一份天婦羅+烏龍麵。小蔡約略是點了套極簡的咖啡配沙拉吧!(老人家記性不好可能有誤
沁涼的開水、開胃菜(如上頭照片)、棒狀餅乾,上菜的節奏猶如一首中慢板的曲調,
我們就這樣亂拍著照片,亂享受著光影交錯的抽象畫。
小蔡說:姊抽的不是餅乾,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。XD
(三) miho 美術館,取擷外拍眼光的養分
因為不知道門面與美術館實質距離有多遠,所以呢,去程我們就搭著接駁車前往,
回程因為已經知道狀況,所以我們採取徒步方式走回公車站牌處。
miho美術館的鬼斧神工,從獎項獲得就知道。
miho美術館的結構藝術,隨便估狗都找得到。
嗯,鄙人是有點背骨,所以決定採取另外一種攻勢,比較弱的攻勢,來讚揚miho。
但可能有點失敗。還請各位多多包涵。
--
桃花源記 / 陶淵明
晉太元中,武陵人,捕魚為業,緣溪行,忘路之遠近;忽逢桃花林,夾岸數百步,中無雜樹,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;
漁人甚異之。復前行,欲窮其林。林盡水源,便得一山。山有小口,彷彿若有光,便舍船,從口入。
--
漁夫蔡。
美術館的門面之處 (距離美術館還有段距離) 擁有一大面砌的好漂亮的牆。
是個好點兒。
進入美術館前的桃花林。
日本民族的嚴謹態度,從造林的完整度便可得知哪。
以桃花源為聯想而造的隧道。
貝聿銘期待入館者都能像漁夫通過一處幽暗的山穴,然後來到桃花源。
好點兒,不拍嗎?
遠的、近的,姿態各異。
天氣真是好。浮雲都顯得貪懶。
桃花源就在眼前。
接駁車的服務小姐身著輕淺的大地色系;可以看見miho美術館不只是著眼於建築、生態,更有往來其間的服務人員。
用心可見一斑。
炙夏,雖然沒有春日櫻花的吹雪,也沒有秋季變葉木的層次,但是,
建築是如此與自然同調呼吸,妝點出美好的風景作。
好點兒,殺記憶體吧。
幾何形狀篩落日頭的殘味。聰明如爾等當然拿出必殺拍。
椅面上的嵌合處,是小蔡愛的蝴蝶結。
好點兒。當然要拍拍拍。還要文藝青年般的姿態拍照。
(不過、還請忽略攝者技法拙劣啊......掩面agian
地板上也放了幅鑲嵌的馬賽克畫,描述著希臘酒神第一次邂逅他妻子時的故事。
我小人的揣度著,這盆景也必定是獨特設計的吧!
迎客傘。可供來者隨需要取用。
(四) 京都‧燒烤店
今晚,是本趟旅程中我與小蔡共聚的最後一晚。
明朝,小蔡稍在京都、大阪流連一下後便要啟程返台北,繼續她人生下一個旅程。
而我,旅行還只是1/3。
這趟旅程都是我倆的轉折點。
小蔡即將從台北南下新竹,開始不一樣的人生。
我將從泰國返回台北定居,再度返回先前的人生,但經緯度也略略挪移。
我們從3.5hr的飛行距離,轉向1.5hr的車程距離。
想必又是一段聚少離多的情誼吧!
小蔡依著我的任性,在京都的街巷中隨意亂走,共同找著最適合慶祝的燒肉店。
大口喝酒、大口吃肉,把酒言歡,今宵何必多話只求暢快。
這樣場景的首選當然是燒肉店,是吧!?
雖然事後好久了,但還是記得那時候情緒多濃厚。離愁多惆悵。
好像沒有過,跟小蔡或跟朋友那麼長時間的貼近相處;甚者,就連上廁所,我們也都肆無忌憚了。
而這一趟激宕迭起、差點要出道主持節目的屬於我倆的日本中部之旅,句點就要畫在今晚晚餐。
今晚的我們,無法預約到相同的房間共眠;明早的我們,各自有飛機或行程要走。
分別的不得不,感傷的不得不。
最後的最後,總是學人精的彼此祝福。
但空氣中殘留的,有我們那些日子歡笑的餘勁。